浅谈京剧服饰文化中的蟒服艺术
摘 要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京剧服装又是其中的一种,具有强烈的中国美术特征,具有丰富多样、包容多样的艺术价值,而“蟒蛇”服装则是其中的一种独特的服装文化。构成了一个固定的式样,华丽而又绚烂。它不但可以将舞台装饰得更加美观,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还可以与角色的身份、气质、性格相协调,并与演员的表演动作进行巧妙的配合,从而激起观众的联想,加深主题内涵,最终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从京剧蟒服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融合等角度,对其深刻的艺术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京剧;蟒服;艺术特征;文化交融
在中国戏曲中,京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戏曲在中外文化交往中最为突出和突出的一种戏曲。而在舞台上,除了特殊的唱腔、工艺和音乐之外,服装也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式,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方式。而在京剧中,蟒服则色彩鲜艳,色彩丰富,既可作为演出服饰,又可作为名贵的手工艺品。在传承中国服饰讲究意蕴之美的同时,其艺术特色也更为突出。作为中国的精华,京剧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京剧服装造型华丽,做工精细,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服装。“蟒衣”是京剧中的帝王、妃嫔的服饰,它起源于明朝,也叫“象龙之服”,与帝王的龙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上面的龙纹由一条爪子改成了四条爪子,但基本保持了它的外形和功能。蟒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与人文精神,它不仅反映着中国民族的精神,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它在承袭中国服饰讲究意蕴的同时,具有更为明显的审美特色。
一、京剧蟒服概述
蟒服是一种比较早的戏曲服装,它是在服装的总体设计上,借鉴了明朝的服装,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宋、元、清三个朝代的服装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样式。蟒,源自“蟒衣”,明、清两代。在明朝,“蟒衣”最初是帝王为封赏给有功勋的大臣而穿的。到了清朝,“蟒衣”就成了一种吉祥的服饰,所有的官员,都会被用来做内里的补丁。“蟒衣”,也叫“象龙之服”,是一种类似于帝王龙袍的衣服,上面有类似于龙的花纹,但却缺少了一条爪子,因此,人们将四爪的龙,叫做“蟒”,也就是“蟒衣”了。“蟒”是在明清两代“蟒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饰和修饰的结果。清代中叶,京剧的产生,是一个新兴的剧种,其服装的全套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蛇装的由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的服装已趋于完美,而它的“蟒装”则被认为是一种经典服装。
“龙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的服装,是在京剧中用来表现“尊贵”的角色在舞台上所穿的一套宫装,其传承了中国服装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以“龙”为主体,通过“龙”的形体来表现“龙”,从而达到“龙”字的目的。其宽大的圆领、宽大的衣袖、金线缠绕绣成的服饰形状,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华丽的装饰性花纹,具有象征性。京剧蟒服的另外一大特征就是具有很高的可舞性,这种服装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形态,不会束腰,在腰间还会有一个环带。(玉带挂在衣上,只起到装饰作用)衣身两侧从袖底开始开叉,前摆加宽,后背与前片叠加,腿下缀双摆,这样就可以将演员穿着蟒舞台表演的实用功能表现出来。服饰可以随意变换,表现角色的情感;通过对袖子的夸张处理,使其表现出更多的动作,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蟒服给人的最直接的感觉是:造型饱满,刺绣精美,图案夸张,颜色鲜艳[3]。
蟒服的分类,男女蟒服,也是戏剧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作用的不同,有很多种,有改进型的蟒服,有旗蟒,有官服,有官员服,有学士服,有开章,有麒麟服,有鹤服,这些都是通过蟒服的颜色,来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年龄的。一般情况下,蟒袍可分为红色、明黄、杏黄、白色、蓝色、绿色、紫色、粉红色、浅湖色、浅米色、古铜色、豆沙色等。原盒蟒袍有五种颜色,分别是上、下两种颜色。上面五色是蛇的颜色,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而下面则是蓝色,紫色,浅粉色,浅绿色,还有一种淡淡的香味。在不同的场合,对人物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蟒绣有散龙、大龙、团龙、朝阳、海河、海河、海河、海河等各种花纹。皇上身上的蟒袍上绣的是一条五条爪子的蟒袍,这条蟒袍上的纹路是一条五条爪子的蛟龙,蛟龙的口中喷出一团火焰,而那些大臣身上的蛟袍上也绣着四条爪子,不过这蟒袍是一条四条爪子,蛇嘴紧闭,表示臣子们对这件蟒袍很是恭敬。从这件外套上,就可以看到非常精致的设计,可以让观众通过衣服的颜色和花纹,迅速地判断出人物的地位。黄色的蟒袍,是戏剧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代表着地位最高、至高无上、威严无比的皇室政权。饰演番王的时候,常穿着用杏黄色的蟒袍,或者用紫的蟒袍来替代。这套赤蛇袍,一般都是皇室子弟和武将才会穿着。浅粉色的蟒袍,湖蓝的蟒袍,还有白色的蟒袍,可以作为年轻的将军或者是文武百官的忠诚之士所穿,而白色蟒袍则是年轻的军官、将军和年长的官员的通用服饰。装扮成地位较高,年岁较长的高官所穿的古铜、香黄、豆沙等颜色的蟒服。这是一条蛟龙。刺绣手法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十圑龙的纹路与刺绣的不同处理,让这件长袍看起来庄重、优雅、威严,而这件长袍,则是京剧中扮演“花脸”角色的文武百官的官服。除了白色之外,其他颜色都不需要。3.彩色刺绣的红色女性蟒袍,与男性蟒袍相差无几,只是比男性蟒袍要长一些,是戏剧中用来扮演贵妃、公主、诰命夫人(皇帝册封的夫人)、女性将领等官职的服饰。有的时候,它还是一件婚纱。主要是红,有两种绣品,一种是彩色,一种是纯金。图案多用凤,散凤,牡丹等,也可用龙凤。这件长衫的下边,还绣有“海水江芽”的图案。这套女蟒服分为两类:一类是旧式,一类是现代。带有宽大边缘的古典女性长袍;这种新型的女性长袍,与男性长袍相似,但没有任何的边缘。颜色要艳丽,富丽,以表现人物的高贵气质。
二、京剧蟒袍的制式
(一)传统蟒袍的制式
在京剧演出中,蟒袍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饰。传统的蟒袍,其基本款式和官袍一样,都是齐肩圆领、右面大襟、袖子下有摆衩、广袖、水袖,袍子长度到足的直筒服装。此套服饰常配以玉腰带,形成了“蟒袍玉带”的圆满形态。在传统的京剧服装中,蟒袍是一种以色彩丰富、质地厚重的大绸子为主体,以粗麻布为内,以金银、彩绣等装饰图案为主体,别具一种艺术韵味。这种笔直轮廓的硬挺服装,在掩盖人体第二性征的同时,将演员的身段动作以或斜或曲的线条变化展现在观众面前,十分适用于远距离的舞台观赏,并带有很强的装饰性美感。
“蟒袍”是京剧服装中的一种,是王侯将相和地位较高的官员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时所穿的一种官服。传统蟒袍按其颜色可分为“上五色”的“黄”、“红”、“绿”、“白”、“黑”的“蓝”、“紫”、“粉”的“湖”、“香”的“蓝”、“紫”的“粉”的“湖”、“香”的““箱中十色””,又被称为“双堂蟒”。在京剧的演出中,考虑到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的身份尊卑、年龄、地位、性格差异、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心理状态,并遵循中国封建等级森严的服装规范,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穿衣原则,来完成角色的服装设计。在这些角色中,上五色蟒蛇多出现在王侯忠勇之士等角色中,下五色蟒蛇被用在了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或年长的高级官员身上。
传统的蟒服是一种全身都有花纹的袍服。除了代表身份的蟒龙纹样之外,还包括了用于衬托领口的托领纹、插底装饰的祥云纹和八宝吉祥纹,以及在衣袖与下摆处,普遍存在着代表正式场合庄严性的官服专用纹–海洋江牙。根据《野获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人们对蟒袍服饰上的蟒龙图案有着非常严谨的规定,只有帝王的龙袍上可以绣上五趾龙,其余的都是四趾的蟒蛇。由于清末社会体制的变化,服装图案的象征性逐渐减弱,戏服中的蟒龙图案的识别和运用标准也不再严格严格。根据所绣的蟒龙图案和布局的差异,在京剧服装中的蟒袍主要可以被划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圆形纹样的团龙蟒,另一种是行龙蟒。其中,团龙比较严肃,显得比较文静,一般是扮演文官的生角穿用的。龙形松散,有腾空之势,常用于充当武将之用。“海水江牙”(也叫蟒水)在蟒袍的底部,一般都是将其分开,然后粘在上面,以增强其悬垂的效果。金币的碗口有祥云图案,上面有波浪起伏的鱼鳞波浪,被称为“平水”;底部为对角线的带浪水底,称为“立水”。波涛之上,有层峦叠嶂,形似姜芽,故名“江牙”,也叫“江芽”,“姜芽”,寓意着江山长存。常见的水蟒形态有直水、弯水、三江水、五江水、全水套江牙水等。在京剧的蟒袍的设计中,经常会将服色与蟒龙纹样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蟒水样式来与其进行搭配。
在传统的京剧服饰生产技术中,有彩线绒绣、明快秀美、富丽突出的圈金绒绣、亮金平银绣等。除了“靠”形的夸张部分,会有少数的贴金、贴绒刺绣,而在蟒蛇、披肩、褶皱、衣裳等戏曲服饰上,则大多使用平坦的平绣。彩绒绣是一种很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绣花方法,它使用的是一种很简单的颜色。常见的彩绒绣有:一种是齐针直绣,一种是前后针衔接,有层次感,有一种是后针连着前针的抢针,还有一种是为了显示光晕的过渡,而将针迹藏在暗处,则是为了突出光晕的变化,而采用了一种叫做“夹针”的方法,即“夹针”绣。“环金绒绣”,也叫“环金彩绣”,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将图案的形状和形状都勾勒出来,比如三蓝圈金,三灰圈金,墨线圈金,墨线圈金等等。在戏剧服饰刺绣中,常见的“平金”(也叫“平金平银”),是一种简单的“盘金”绣,它是一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以“钉金”为基础,以“钉金”为基础,将整幅图案从外到里,以螺旋状的方式,将图案编织出来。从绣花技术的角度来说,钉金锈可防止金线在基布上的反复穿插而引起的擦伤,同时可最大程度的节约金、银两金属线,从而减少成衣的生产费用。与此同时,钉金锈因为它的大面积的金银色块,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绚烂炫美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在舞台表演的时候,使用了钉金锈的戏曲服饰变得更加耀眼。
(二)近代蟒袍的改良
《现代汉语词典》对“改良”的定义有两种:一是“改变某物的某一方面的缺陷,以适应某物的需要”;二是关于“改善”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现在所谓的“改进”,一般意思就是“继承”。相对于传统戏剧服饰而言,现代京剧蟒袍在剪裁风格、纹样装饰、色彩面料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晚清、民国初期,是京剧发展最兴旺的时期,为在愈演愈烈的戏曲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名角除了注重演出之外,还十分注重“私房行头”的创作。在传承戏曲服饰对意境美的追求的同时,削弱传统蟒袍的符号特性,融合其他服饰的造型特点,对传统京剧蟒袍的裁剪风格和纹样装饰进行改进,使其更具舞蹈特性,进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审美特性。比如,祁门的开山祖师周信芳,他把军服的元素融入到了红色的蟒袍之中,把右手的袖子变成了紧身的袖子,《五坡岭》中文天祥所穿的那条红色的平金金绣龙,把它变成了一条蟒袍。马连良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他吸收了一些箭矢的特性,打破了传统的长袍,将宽大的袖子和宽大的袖子,改成了《胭脂宝褶》中的永乐大帝,六条龙箭。它是一种专门为特定场合而设计的服装,它打破了一般戏剧服装的常规,加强了服装的个人化。裘盛戎是花脸行业的开创者,他借鉴了唐韵笙的蟒袍,增加了衣领上的纹路,腹部有一条游龙,蛇与蛇之间有一条双龙,这就是裘家的“披风黑蛇”。马连良先生借鉴了南方艺术家的简化蟒袍团龙纹,加入了双龙戏珠,创造了一种新颖独特的“马式”——“二团龙”和“四行龙”。并且在这一点上,将绣花的装饰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种别出心裁,同时还带有了文人官服的特点。这种改进的蟒袍,慢慢地发展成了一种带有流派特色的通用蟒袍,它得到了京剧表演界的承认,也变成了一种被整个戏剧表演界所共有的艺术财富。
传统戏曲服装的布料大多采用绫、锦、缎等真丝织品,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由氨基酸链组成的蛋白质,它在见到光时容易氧化变色,见脏时容易招虫,很难养护。另外,蚕丝是一种自然的纤维,其强度较低,易起皱;由于其具有较差的色牢度、易褪色、易染染等特点,对其在较高的保藏条件下的保藏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以简化蟒袍刺绣为特色的民国改良蟒,尽管它打破了传统蟒袍以大缎为主的模式,试图采用更轻、更具弹性的绉缎,通过自然流畅的料折线条来加强演员的身体表现,但它最终还是没有跳脱出真丝绸的范畴。在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像“色丁布”这样的廉价、易保存的化学纤维和人造纤维,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戏剧服饰的原料行列,开始威胁到了传统丝绸的优势。
随着舞台布影、灯光效果等戏剧环境的发展,以及新的戏曲作品的出现,推动了戏服中蟒袍的颜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颜色美学,除了“箱中十色”之外,还延伸出了绛红、紫红、银灰、浅蓝、浅黄、浅米等多种颜色的戏服。蟒袍的服色范围的拓宽,不但增加了戏剧演出艺术所带给观众的感官快感,还使戏剧服装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条件的变化,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件京剧中的黄金长袍,在过去,需要数位顶尖的绣师,花费数年时间,才能绣出一万多根纯金的纯金长袍,但现在,在计算机上,速度会更快,技术也会更好,因为计算机上的金线,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现代机绣“不但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手绣的特点,同时也吸取了花边中的缝纫、抽丝、浮雕和缝纫的长处。有些机器刺绣还辅以印花、喷花等技术,不仅节省人工,而且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受限于刺绣装备的硬件条件,手绣的自然质感,配线的色彩丰富,针法的灵活性,绣品的精致,绣面的轻柔,这些都是目前的机绣所不能达到的。然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必然会给戏服生产带来颠覆式的变化。
三、京剧蟒服的艺术特征
京剧服饰是将明朝的日常生活服饰作为参照,并吸收了宋、元、清代服饰的某些特征,再由众多艺术家对其进行提炼、概括、美化、装饰,从而形成一整套的类型化或者说程式化的特殊服装[4]。作为京戏中帝王、将军、妃子的服饰,蟒服是其中的一种经典,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深邃的艺术美感。蟒服的艺术性来自于它的材质和工艺水平,纹样,色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
1.质地与工艺的艺术积淀
在材质上有独到之处,早期多用呢,布制成。以后,所用的材料多为天然蚕丝,色彩艳丽,质地优雅。除了使用布匹,丝绸,丝绸和缎子之外,还使用了许多名贵的丝绸,如丝绸,云锦等。而这件衣服上的金线银线,几乎都是用银线缝制而成,可见这件衣服在布料和配饰方面的造诣有多高。丝绸,在古代丝绸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它的技术特征可以从经线和纬线的密度、丝线的捻度和织造技巧上体现出来。古代宫庭蟒服的云肩云纹和纹饰中的龙纹和祥云纹,均采用丝绸的方法来实现,从而显示出整体服饰的华美和精美。
蟒袍的制做技术精良,它的制做要经过纹样、刺绣、印绘、缝纫等多个步骤。在这些绣中,以手绣为主体,其绣制方法也因人物的种类而异,有彩绒、彩绒等。有平金平银绣,圈金绒绣的区别。绒绣英俊、雅致、淡雅、圆环、圆环、圆环、圆环、银盘、金平绣绚烂、大气、大气、大气。特别要提到的是蟒蛇服装中的盘叠龙,这件服装上的鱼鳞是通过特殊的叠鳞绣制方法来制作的,这也是平金绣中最难见到的一种。这种服装的制作方式并不是用绘画的方式来绘制,而是用绣师自己的双手来进行盘叠,这就体现出了制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每一套戏服都是精心打造,用的是真正的材料,由熟练的工匠亲手缝制而成,一套复杂的戏服往往要历经数年之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条蛇的衣服,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都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堪称无价之宝。
2.色彩纹样鲜明的艺术特征
在颜色方面,京剧的蟒装又分上、下两种。所谓上五色,就是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下面是紫色,粉色,蓝色,湖泊,芬芳。下五色是在上五色的基础上,根据京剧戏服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中国戏曲服饰的装饰性方面,它既有丰富的颜色,又有鲜明的色彩倾向性,又有强烈的对比性。再加上这是一件“刺绣之服”,而金银线则是起到了中和的效果,使得这一件衣服的颜色呈现出了鲜明的反差,却又十分的协调,十分的华丽。针对特定的角色,尽量扩大服饰的基本颜色(主要颜色)的覆盖范围,使之达到“一人一色”的效果。色彩的运用也有其特殊的含义,因应不同的角色而有所不同。五彩和五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来说,身穿上五种颜色的人,地位要比身穿下五种颜色的人高一些。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标准。尽管这样的规矩并无任何科学依据,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了一项不成文的惯例。这条蟒蛇身上的颜色,自然也是一种标志。
颜色是用来表示地位高低的,以黄色为例,分两种:正黄(淡黄.),只有皇帝可以穿,太后,太子,亲王可以穿深黄(杏黄)。只有身份尊贵的贵族、大臣、皇子、钦差大臣、元帅等人才能使用。青蟒纹为关羽等高级将领所穿。此外,也有“草莽英雄”和“绿林好汉”。
红色的蟒蛇,代表着一种威严的颜色,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比如韩信,比如杨四郎,比如杨四郎。青蟒代表着威武雄壮的颜色,是一种象征地位较高的武将所用。以关羽为代表的绿色蟒蛇形象,佩戴这条白色蟒蛇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年轻帅气的青年才俊,比如周瑜,吕布,马超等等。颜色是用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的,例如,黑色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刚烈,脾气暴躁,所以,项羽,张飞,李逵,武松这些勇猛的将军,都会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
在京剧服饰中,蟒服图案是最为完整的一种,它几乎囊括了各种吉祥图案。主要有:龙纹、凤纹、江水江边(蟒水)、云气纹、十二章纹、八吉祥、八宝等图案。京剧蟒服将纹样的疏密、大小、主次、虚实、动静、聚散等做协调的组织,做到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局部变化服从整体。其中,龙和凤是最重要的标志,在封建时代,龙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与帝王和将军的崇高地位相一致。龙按其形态,可分为三类:团龙、行龙和大龙,或庄严肃穆,或雄浑雄壮,或雄浑雄壮。不同的龙,在服饰上都有其独特的符号,它们对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都有强烈的规范和象征性。
从图案上来看,按照人物的个性特点,男性蟒蛇的龙纹可分为团龙、行龙、大龙和草龙。团龙蟒纹是一个圆形的图案,它的形状圆滑,样式富丽,显示出一种生角人的端庄、尊贵和沉着的气质;游龙图案,龙形栩栩如生,舒展有力,昂扬有力;大龙的形状十分夸张,龙口对着火焰,尾巴垂到肩膀,显示出独角的霸气和霸道。在改进的巨蟒中,团龙和行龙相互对立并存,形成了团龙和行龙相结合的构图,使其形状呈现出一种动态和静态的变化,在造型上表现出一种造型美学。女蟒蛇多以凤凰、牡丹等图案为主体,以百鸟王、百花之王等作为高贵的女性形象。江边有弯弯曲曲的立水,立水,三江立水,五江立水,全水等图案。立水、卧水都可以体现出以水为中心,汹涌而出,有翻江倒海之势,象征着人物独霸一方的不凡气概。
3.款式与造型的艺术特征
造型是为演出而设计的,根据不同的人物,其造型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雄性蛇、雌性蛇、改良蛇、旗蛇等。男性蟒蛇的服饰,是一种 T型的服饰,有圆领,有大胸襟,有长袍,袖口有一条长长的腰带,腰带上系着一条玉带,腋下有一条颜色各异的宽大裙摆。雌性蟒蛇的样式与雄性蟒蛇的样式大同小异,只是体形较小(大约三尺二寸),过膝而过,体形粗壮,没有下垂,穿戴时,上半身有一条披肩,下半身系着一条裙子。“改版”的蟒装样式和原版一样,但其上的绣花花纹较少,这是对“改版”的一种改进,以达到轻便、便于演出的目的。这并不影响演员的身份。以箭蟒为代表,以蟒为原型,吸收了箭袍的特性,把蟒袍的宽袖和水袖换成了窄袖。马的脚踝处有一条柔软的腰带,腰带上系着一条细长的腰带,看起来既精致又威严。“蛇旗”是一种满族贵妇所著的服装样式,它以清宫为原型,仿照满族皇后的“吉服”,无袖子,穿着时,以“领衣儿”为中心,外悬一串珠子。
蟒装有很高的舞蹈能力。它不束腰的袍式是对原本生活的形态的一种夸大,它是一种对原本生活的形态进行了一种艺术的在加工。宽松的袍服可以随意的摇摆,再加上一种创新的设计——水袖,它的白色而又悠长的质感,不仅能很好地平衡整体服装的强烈色彩,还能提高演员表演的强度,激发观众的情感,为表演的舞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雌性蟒蛇通过衣袂的摇摆,表现出了女子的风姿绰约,而雄性蟒蛇则通过衣袂,表现出了帝王般的威严与英姿。
在形态上,运用与美学相结合,这一点在京剧服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是附属于实用的,它是根据实物的材质、工艺、应用场合等因素而定的,二者的组合越是巧妙,就越是能够增强实物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京剧服饰并非传统服饰的复制品,它是对传统服饰的一种提炼和处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繁为简,增强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蟒服是一种很好地把实用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戏服。
四、布局与装饰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交融
中国戏曲服装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遗产,宗教信仰,审美思想,心理素质,习俗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蟒袍是京剧服装的一种典型,它的形态、色彩、图案等都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并反映了角色的个性特点,以及对其进行了道德检讨。蟒蛇身上的图案,蕴含着中国的哲理,有宗教,有道德,有民间习俗,也有代表着父亲,代表着皇权,代表着天人合一,代表着宗教的形象。这种装饰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1.蟒服纹样布局上体现中国的哲学思想
这套蟒服的样式是 T字型,自上而下分三段,上部为前胸,领袖,前胸,后背,双肩,四条正龙,分别绣于最醒目的部位。中间是腰,前面和后面的衣服上有四条行龙;最下面一层,是一排排的深水足部,足部是一望无际的巨浪,中间是一块块高耸的礁石。整体图案以中垂为轴线,两侧对称,从脖颈到山石,再到水底,前后各有一条盘龙,代表着中央集权,符合“位置在中心”的观念,符合“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理念。下面的大海,山石,红日,更是将这一片天地,这一片山河,尽显那一片苍茫的大地,那是“江山一统”、“万事升平”、“绵延不绝”的象征[7]。
2.帝王色——黄色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央观念
蟒袍上有一种黄色,象征着皇者。在远古时期,黄是一种很显然的神性、神秘性,它与中国传统的五行论是一致的。在古文中,“行”字代表着“四通八达”,也就是说,王者占据了四个方向,而王者占据了东南西北中的五个方向,分别对应着木属性,金属性,火属性,水属性,土属性。《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居中,则居天下。”黄帝皇帝,辅佐皇后,手持绳索,治理天下,有黄龙……”“黄,是中华各民族的基础颜色,中原地区,是大陆地区的一种颜色,与大陆中心的位置相连。所以,在黄的外表后面,有一种基础。
3.纹样装饰体现了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在蟒蛇服饰的图案图案中,有许多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祥瑞”图案。在这些图案中,“日,月,星,山,龙,华,虫,宗,藻,火,粉,米,葵,葵,葵,葵花,海藻,火,粉,米,葵,葵,葵花”十二章图案,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王权的象征,也是以家族代表物件为象征,象征着祥瑞的经典典范。“虚”与“神”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吉祥物的最好表现。与此同时,在蟒袍的吉祥图案中,所体现出的舒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正是阴阳与五行的结合,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教服装图案为“明暗八仙”,佛教“八宝”(珠,方胜,玉盘,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八吉祥”(佛教八大法器: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用来作为升官晋爵,求福避灾,增加福气,是一种吉利的象征。在京剧的蟒服上,这些传统的服饰纹样都可以被具体的表现出来,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蟒服纹样的文化符号的含义变得更强大,同时也让它的思想内涵之美变得更加充分。
结语
蟒装是一种典型的京剧服装,它把戏曲服装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既是对中国服装对美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服装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发展。由于它所具有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特征,使得它具有了更多的民族特征。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结合,使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中,独具一格,熠熠生辉。在现代京剧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服装样式,也要反对随意穿戴,更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让京剧服饰融入现代美学,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宋俊华. 中国古代戏剧服装研究 [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86—189页,196-197页
[2] 吴同宾. 京剧知识手册 [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72页
[3] 魏志华. 京剧入门与鉴赏 [M]. 广州: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37页
[4] 华梅. 服饰与中国文化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26页
[5] 李红. 戏剧文学 [J]. 吉林: 戏剧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1期,78页
[6] 左汉中. 中国吉祥图像大观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36—47页
[7] 谭元杰. 戏剧服装设计作者 [M]. 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9页
Discussion on Peking opera costumes culture in Python clothing art
DU HAN PING
(Weinan Qinqiang Opera Troupe)
Abstract: Peking opera costumes as Peking Opera in a broad and profound artistic system, its artistic value connotation is rich and colorful, cover and contain everything, Peking Opera Python clothing is Peking opera costumes culture in a wonderful work. It not only beautify the stage, give people the enjoyment of beauty, but more importantly with the role identity,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coordination, and acting skillfully matched, inspire audiences associate, deepen the theme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unity of beau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era Python clothi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lication of the cultur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explore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art of Beijing Opera python.
Key words: Peking Opera;python clothing;art features;cultural integration